论语 如切如磋
【原文】
1.15 子贡曰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。”子贡曰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谓与?”子曰:“赐也,始可与言《诗》已矣,告诸往而知来者。”
【注释】
谄:谄媚,阿谀逢迎。为着自己某方面的利益而特意逢迎低三下四地巴结他人,通过曲意迎合企图获得他人的好感。
骄:原意为马之高大健硕,马高六尺为骄。引申为自高自大,傲慢骄矜,恃己领物,自以为了不起。
可:善也,美也,一定程度上得到肯定。比如夸某人的书法,说其笔法尚可。与否相对,表示认可。
切:指的是对骨质、象牙之类的物质,通过切割加工成艺术品的初级加工程序。切而后再磋,方可成器。切磋引申为讨论,以求更好。
磋:指的是把象牙加工成艺术品的后期制作过程,属于切割以后细心打磨的工序过程。切磋结合,可成器物。切磋引申为精益求精之意。
琢:对于玉石的加工过程,指的是用心雕琢的程序。欲求精致还需要细心打磨。引申为对事物的细心考虑,反复推敲之意。
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:源出自《诗经》。原诗为: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指的是仁人君子的自我修养,就像是对于艺术品的加工,切了还要磋,琢了还要磨,精益求精,君子的修养也需要不断完善。
赐:端木赐,子贡的名字。孔子对其学生都是呼其名。
往:过去的事,指的是已知之事。来:未来之事,指的是未知之事。
【译文】
子贡说:“贫穷而不谄媚逢迎,富贵而不骄矜自傲,这样的人品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尚可,但还不如贫者安贫乐道,富者谦恭好礼。”子贡说:“《诗经》所说的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?”孔子说:“好啊赐!告知已知可推及未知而能举一反三,现可以同你讨论《诗》了。”
【感悟】
这一章记载了孔子与子贡讨论君子如何对待贫富问题,与此同时扩展到了如何对待自我修养问题,更暗含了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问题。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”固然可以,但外在表现的背后还可能贫而有所抱怨,富而有所收敛,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仅仅是暂时被掩盖了起来。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”却是发自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品质,这种品质正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。现代一般人的仇富心理就不属于安贫乐道,有这种思想的人不一定属于贫穷,仅仅是容不得他人比自己更富有。先富起来的一帮人的骄矜自大不可一世,更激发和推进了社会仇富心理的形成。如果富人都能够彬彬有礼,表行出良好的社会教养,他人只有羡慕的心理,并可通过羡慕而激发他人奋发努力的心理趋向。这种关于人格修养的师生对话,无形之中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教育。作为老师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策略,更是为师者养子趋善的必要途径。对于子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领悟能力的表彰,确实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,调动其学习的内因动力。
评论